壮丽70年 | 百年首钢“凤凰涅槃”-新常态官方网站


网站正在维护中,请稍后访问!

客服电话:18810994001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

新常态官方网站

壮丽70年 | 百年首钢“凤凰涅槃”

发布时间:2019-05-14 21:46
作者:李银堂 刘政
来源:中国改革报

——首钢集团转型发展的变革之路


焕然一新的石景山首钢园区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刘政 摄


走过一个世纪的首钢,犹如百年梨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4月的北方,春意盎然。走进搬迁到河北曹妃甸海岛上的首钢京唐公司,30平方公里的厂区,满目翠绿,花香扑面,俨然一个大花园。5500立方米高炉巍峨壮观,热轧、冷轧车间钢铁板材产品自动化生产,智能成品库、成品码头的智慧机械作业……


在北京永定河畔的首钢老厂区,高炉矗立但不再烟尘滚滚,厂房依旧却不见机器隆隆。首钢建设投资公司党委副书记张福杰说,这是首钢留下的一笔工业遗产。而室内已是会展走秀场所,冬奥会的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场馆,创业公社空间……


百年首钢,经历了“凤凰涅槃”般史无前例的搬迁调整、转型升级。首钢资产规模从1978年的16.9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937亿元;钢铁板块的利润从2.99亿元增长到62.8亿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写下了辉煌篇章。


紧扣时代脉搏


搬迁后,首钢京唐公司落户曹妃甸。图为京唐公司的冷轧车间。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刘政 摄


作为世界500强,首钢的发展紧扣时代脉搏,在新中国的怀抱中不断成长壮大。


民国初的1919年,承载着国人工业梦想的首钢呱呱坠地。在军阀战乱的困苦与惊扰、日本侵略者的压榨与欺辱、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昏庸中,首钢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举步维艰,30年累计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


新中国成立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高炉。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


改革开放后,首钢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1981年~1995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有力地促进了首钢的发展。1992年,国务院批准赋予首钢投资立项权、资金融通权和外贸自主权。首钢承包制成为当时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之一、我国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


1995年,首钢承包制到期后,进入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实行集团化改革的新阶段。把单一法人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变为多法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1996年,首钢集团成立。1999年,首钢股份在深交所上市。


在生产经营上,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新上了一批重点项目,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列当年全国第一位。2006年12月,首钢轧制出发展史上第一卷热轧卷板,实现了由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的历史性跨越。


在钢铁主业发展的同时,首钢的跨业经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涉猎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兼并了长治钢铁、通化钢铁、贵阳钢铁、水城钢铁、伊犁钢铁,在香港收购了四家上市公司,收购了秘鲁铁矿,成立了华夏银行等。首钢从一个单纯生产型的钢铁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联合企业,综合实力从我国钢铁行业第八位上升到前三位。


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图为奥组委办公区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刘政 摄


进入21世纪,首钢积极落实国家钢铁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率先实施钢铁业搬迁调整。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经报请国务院批准,正式作出批复,原则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并同意在河北省唐山地区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


首钢,从此开启了新时代。


创新时代高度


首钢京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临海靠港建造的千万吨级大型钢铁企业。图为京唐公司的成品码头。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刘政 摄


我国钢铁企业都建在内陆铁矿资源富集地区,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钢铁产能的扩张,钢铁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生产成本愈发高企。


大型钢铁企业整体搬迁前无古人,首钢是探路者。如何搬迁?原址怎么办?首钢人选择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创新时代高度。


首钢搬迁选定了从山到海之路,虽然远离首都,却成为国内首家临海靠港建造的千万吨级大型钢铁企业。


钢铁是耗水大户,华北地区水资源奇缺,由于采水量大,已形成偌大的地下漏斗。


而曹妃甸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深水港可满足25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进出,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钢铁厂建设用地可以用滩涂围海造地,不占用耕地资源。可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建厂经验,优化总图布置和工艺流程,各生产工序紧密衔接,最大限度地缩短物流运距。


在编制建设方案大纲、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阶段,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技术交流,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建厂经验,广泛征求、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


2005年2月初,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市先后召开综合性的专家咨询论证会和审查会9次,首钢和唐钢召开内部专家综合性审查会14次,对首钢京唐钢铁厂建设方案大纲、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反复论证,不断优化和完善。同时,成立了由15名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首钢京唐钢铁项目国内专家委员会”,为首钢京唐钢铁厂建设进行审查把关。


经过反复论证,钢铁厂设计不断优化,确定了建设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实现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成为科学发展、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


国家发改委由此批准首钢“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


2007年,京唐钢铁厂在曹妃甸拉开建设序幕。一期工程2009年投产,被誉为中国钢铁人的“梦工厂”。


首钢搬迁,老厂区留下了8.63平方公里的开发空间,成为北京市城六区内唯一可大规模、联片开发的区域。该区域交通发达便捷,环境优美,景致独特,紧邻北京母亲河永定河,背靠西山山脉,拥有石景山、群明湖、秀池、高炉等工业和自然景观。


首钢园区内正在测试的无人驾驶物流车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刘政 摄


首钢的搬迁改造,中央高度关注,北京市高度重视,首钢人更是夜不能寐。首钢人明白,如果开发房地产,会获得大笔收益,有助于新钢铁企业建设,但会破坏工业遗产,伤害未来城市空间。首钢人组织团队对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工业遗产进行考察,在强调保护的同时,开启了首钢人保护+开发利用的智慧,对首钢遗产进行规划设计。


北京市政府在国务院批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的基础上,规划设计经反复优化调整,2012年完成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绿色生态、城市风貌、地下空间、交通、市政5个方面10余个专项规划研究。


首钢联合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由5位院士共同开展城市风貌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老工业基地改造案例。2014年,首钢就园区的发展定位、资源保护、空间形象、建设模式和起步区示范开展工作,并将织补城市、海绵城市、城市复兴等理念运用到规划中,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上级要求,首钢园区规划不断完善,目前已高标准高水平完成了北区“多规合一”规划方案。明确了首钢园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的功能定位。


巨人企业的搬迁,牵扯到庞大队伍的切身利益,首钢遇到的是6万名职工面对从首都到200多公里外荒芜海滩的选择。如何解决职工安置这个最大的问题?首钢设计了11种安置方案,请职工选择。最终,8000名怀揣钢铁情怀的职工赶赴京唐钢铁,达到平稳搬迁。


创造时代精品


冰壶馆内,首钢转业工人、制冰师刘博强正在除冰。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刘政 摄


百年工业遗存闪耀着首钢人的智慧与汗水,光彩夺目;新城市奇迹在老厂区茁壮成长,首钢人在不断创造时代精品。


正在建设的“雪飞天”大跳台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刘政 摄


首钢园区作为全国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以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为契机,加快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已完成的西十筒仓区域10万平方米工业遗存改造,变身为北京2022冬奥组委办公地。建设国家队冰上运动训练场馆,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成为工业遗存再利用和城市复兴新地标。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2017年8月看到首钢的工业遗存,称赞首钢工业园区的保护性改造是很棒的一个想法,这个理念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领先的,做出了一个极佳的示范。在秘鲁利马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31次全体会议上,巴赫再次称赞“北京首钢园区工厂改建是奇迹”,是一个“惊艳世人”的城市规划和更新的范例。


首钢园区厚积薄发,北区中部,挖掘高炉、干法除尘等工业主流程遗存价值,三高炉改造为创意展示空间。厂房内的柱子、天车梁和剪刀撑等工业遗存都原貌保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工业特色冰雪场馆”风貌。结合区域工业管道,在其工业素颜值基础上形成高绿颜值、高棕颜值的城市更新范例,传承京西百年历史独有的“铁色记忆”城市风貌。园区规划获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颁发的“国际卓越规划奖”,获国际绿色建筑大会“绿色建筑先锋大奖”,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海外院士专家北京工作站落户园区,建设首都国际人才社区。运用“城市织补”理念,高起点遴选支撑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高端产业及业态,实现研发创新平台、企业办公、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有机组合的城市功能。


按照搬迁规划,首钢京唐技术装备达到一流水平。为此,京唐公司组织技术人员规划、攻关,采用了220余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达到了2/3,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重大专项。


京唐焦化A、B焦炉工程获得了国家2009年度“鲁班奖”,是中国焦化工程建筑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二个工程。中国冶金协会一会长参观焦炉后,感慨良多,称这是他见过的最洁净的焦化厂。自主研发高炉—转炉界面“一罐到底”技术,为世界300t级大型转炉钢铁企业首家使用;自主创新“全三脱”炼钢工艺,打造出国内第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洁净钢生产平台。


京唐的高炉到炼钢的运输距离只有900米,成为运距最短的大型钢铁厂。转炉到热轧实现了工艺零距离衔接,1580毫米热轧成品库到1700毫米冷轧原料库只隔一条马路。一期吨钢占地0.9平方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业内国际专家评价为目前世界上大型钢铁企业最佳流程。


京唐公司产品定位于高档次的精品板材,产品结构实现了从长材向板带的转型升级,发展到无取向硅钢、汽车板、镀锡板等高端板材产品。其家电板、桥梁钢、车轮钢国内占有率第一,汽车板、电工钢国内占有率第二,镀锡板实现高端客户全覆盖。开发新产品93项,2项电工钢产品全球首发,7项新产品国内首发。


首钢京唐公司按照循环经济构建的全流程能源转换体系,实现了余热、余压的高效能源转换,构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发挥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能源与环境部供水作业长曹云明拿着一瓶自产的纯净水对记者说:“这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水。”他介绍,海水淡化催生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初步形成,在国内首次应用热法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建成日产5万吨淡水的海水淡化工厂,节省了大量淡水资源。遵循“能源梯级利用”原则,实现了汽—电—水的大循环,年发电量3.4亿千瓦时,是循环经济的最好体现。海水淡化与下游制盐产业形成产业链。


通过对全流程废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高效回收、再资源化和产品化技术集成,实现了零排放,并通过深加工提升固废再资源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了100%循环利用。通过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资源,除满足企业自用外,还向周边企业供应,实现了为社会服务功能。


京唐公司被列入第一批钢铁行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名单。各项环保指标全面达到了《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中的一级标准,建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工厂。


首钢京唐始终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通过瘦身健体,钢铁实物劳动生产率提高60%,呈现出职工人数和人工费双下降、职工收入和劳动生产率双上升的良好势头。


搭建钢铁、股权、园区、金融4个平台,明晰管理界面,制定权力清单,推进决策重心下移。为适应新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引进职业经理人;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首钢深化改革综合试点方案获北京市批准。


2017年底,经北京市政府批准,首钢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综合试点单位,首钢又踏上了新一轮改革征程。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银堂 刘政)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新常态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
该网站使用竹子建站创建 立即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