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的必由之路-新常态官方网站


网站正在维护中,请稍后访问!

客服电话:18810994001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

新常态官方网站

军民融合: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19-05-16 00:49
作者:梁晓波,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
来源: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资讯平台

国防语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建设任务,其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可持续性等重要特点,难以单方面依靠军队来完成。世界上主要军事强国在国防语言能力建设中,都走过这样或那样的路径,军民融合是必选之路、必由之路,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最佳之路。


美国南北战争。资料图


回顾历史,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军队对于国防语言能力的建设其实在起初都是准备不充分的。首先,语言容易在军队中被忽视或轻视。军队更加重视装备、技术、指挥和人力这些硬实力的准备,而语言能力常常被视为战争中的非决定性因素,往往直到战争爆发,才发现与对交战方或者国家的语言人才储备不足。其次,战争的突发性让语言准备不充分。战争的爆发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上的许多战争对于交战国来说,特别是至少其中的一方来说,往往是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十分突然。苏联卫国战争、希特勒入侵波兰等都是突如其来的战争。这些战争中,被动一方的军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其语言能力。再次,部分战争中,语言没有形成障碍,这弱化了语言在战争中的地位。这主要是参战方之间语言没有隔阂,或者使用的语言相通。比如,有些战争纯属内战,语言几乎不成为影响战争的因素。历史上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如此。而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爆发的美英之间的战争也因为参战双方使用同样的语言,而使得语言在该场战争中成为可以忽略的因素。第四,语言的准备难以短时奏效。语言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难以一蹴而就,往往投入巨大,耗时费力,学习者积极性并不高,和平时期储备其实很难有效实现,往往还因为目标不明没有明确的准备方向,或者偏离方向,最后与实际用途相距很远。最后,语言本身的多样性限制了能力储备。世界上语言有6000余种,一个国家的军队不可能掌握所有这些语言,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许多语种可能在一个国家中根本就找不到该方面的人才和教师,甚至是无人能懂,也就谈不上语言能力建设了。而且,即便是在军队中储备涵盖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语言人才,这至少也会涉及10多种语言以上,再加上本国的周边和邻近的语言,这可能会涉及20多种语言,一旦进行语言人才储备,就会变成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因此,多数国家往往选择集中精力培训储备少量的语言或者语种人才,这客观上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是一旦战争到来,由于多方面的需求,其国防语言能力往往难以应付。这种现象即便是一些军事强国,也难以避免。比如,美军在9·11之后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中,就发生了奇缺普什图语、阿拉伯语人才的情况。


2017年11月13日,在刚果(金)布卡武市的SOS儿童村,中国维和官兵与当地儿童合影。


当下,世界进入了“大和平、小战争”的时代,除了局部热点地区和国家偶有战争之外,绝大部分国家可以利用自身和平的环境来建设自身的国防语言能力。而且,当前世界军队的交往和交流频繁,国际联演、联训、联赛频仍,国际维和、护航、反恐行动持续进行,紧急救援、医疗救护、紧急撤侨等行动时有发生,这客观上强化了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军队语言能力建设的需求和需要。国际性的多样化的军事交往和丰富多样的国际性非战争军事行动,也使得当下许多国家军队更加重视国防语言能力建设,呈现出从以往“单一语种”、“少量语种”、“局部地区语种”转为“多国语种”、“多大洲语种”、“全球主要国家语种与特殊地区国家非通用语种”建设的态势。对于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军队来说,需要准备的语言从以往简单准备几种即可的态势向全球多样化的语种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往简单依靠军队自身储备即可解决的语言问题已经超出了军队建设的能力。因此,国防语言能力军民融合建设的道路成为主要国家的选择。


美菲年度联合军演:美国海军黄蜂号两栖战斗舰在装备F-35B战斗机后首次抵达菲律宾。(图源:环球网)


实际上,美军在以往的国防语言能力建设中早已走了一条军民融合的道路,无论是在国家战略政策、领导机构指导、军事人才培养、关键专家储备、培训机构建设、技术资源互补、国际培养基地等方面都已走了军民融合之路。这使得美军的国防语言能力建设走上了快车道。


国防语言能力的军民融合建设之路有许多好处。总的说来,它可以体现如下优势:


2017年4月21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防和军队改革视野下的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研究”,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开题评审会。


1、军地互补,军地共享。军队一般来说,会在军事装备、技术、作战和指挥领域的术语、交流以及专用文本和资源建设方面较为强大,而地方则在语种数量、通用词汇、日常用语、通用文本、多功能语言资源和技术方面领先,国防语言的军地协同和融合,有利于发挥军队和地方的强项,促进语言资源、技术、人才的集约使用,避免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技术和人才的浪费。


2、集约投入,各有侧重。军地融合建设,有利于各自集中精力和经费,开展有所侧重的建设。比如,地方可以更加注重语言种类、语言技术、语言资源的建设,而军队更重视特殊语言或关键语言的建设;地方可以开展长线的学历教育,而军队可以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面向特定任务的短期培训,使得双方优势互补,形成特色,突出重点,有利于人才、资源和技术更好地发挥效益。


3、集智攻关,形成合力。国防语言军地融合建设可以有效发挥军队和地方现有人才队伍的优势,特别是专家队伍的优势,形成各有特色的专家群,并针对国防语言能力建设中的短板,各自分工,发挥各自强项,形成联合集智攻关态势,从而能够较快地攻克国防语言能力建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有些能力,由于军队体制编制的限制,可能存在专家储备不足、或者短期难以储备等难题,但在地方可能有很多很久的专家储备;有些能力,可能军队较弱,但是地方却实力很强。这就要求,军地双方平时加强协作,以便军队在突发紧急情况时获得地方的有力支援。


4、需求牵引,高效发展。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军队对于语言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地方科研单位相比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同时,地方又存在大量的有能力和资金的公司和实体单位,他们能够调集足够的人力、技术和资金针对某些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例如,美军早就依靠地方公司开展机器翻译和语言智能技术研究,并把它们研发的产品用到军事训练和作战中。军队的语言技术和装备需求往往需要批量化、制式化、实用化,这为地方公司语言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利好需求。有效依靠地方资源,可以促进地方公司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言智能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合理布局,形成良好的格局和生态,实现高效发展。


总之,国防语言能力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单方面依靠地方或单方面依靠军队都是难以有效完成的。一些国家早期都经过了单纯依靠军队,或者单纯依靠地方的模式,后期逐渐出现了军地合建、军地配合、军地协同的模式,这样的建设都容易造成定位不准、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真正有效的做法,军队加强军事语言能力建设,发挥军队的特色和强项;地方强化通用能力和语种能力,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走好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的军民融合之路。


来源:中国军网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新常态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
该网站使用竹子建站创建 立即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