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昌硕看艺术如何塑造城市文化内核-新常态官方网站


网站正在维护中,请稍后访问!

客服电话:18810994001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

新常态官方网站

从吴昌硕看艺术如何塑造城市文化内核

发布时间:2018-06-30 16:00
■ 明月欲满岩难铸
■ 桃源飞云
■ 东风香露
■ 谢家小景

◆ 吴南瑶

  编者的话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基石。本刊所策划的“三个文化”系列报导自本周开始,进入“海派篇”。早在战国时期,江东领地上开创的先秦地方文化,即具有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显著特征,近代上海兴起的海派文化继承了这一特征,兼容并蓄、多元互补,在包容中创造。谈海派文化绕不开吴昌硕,谈吴昌硕绕不开海派文化,恰逢“铁笔生花——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展出,之前,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亦组织了相应的学术研讨,本期“海派篇”即以近代文化史视野中的吴昌硕为题拉开序幕。 ——编者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中国的视觉文化正是承载中华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中国传统绘画则是中华视觉文化的核心。在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形成了具有程式化表现特色和个性化笔墨语言的鲜明特色。

  吴昌硕是近现代最为重要的书画家、篆刻家之一,在艺术上是传统与现代交会点上坐标式的代表人物,是承古开今的艺术大师。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吴昌硕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安吉县,一生历经数朝,再入民国,卒于1927年。吴昌硕生活的时代正是传统艺术走向近现代的关键转折时期,他的作品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吸收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特有的商业气息和时代精神,形成雅俗兼备的艺术风貌,同时又影响带动了当时一批书画界人士。他的艺术观念和实践深深植根于上海城市文化与精神的形成与营造中,可以说,是上海成就了吴昌硕,而吴昌硕亦从侧面成就了这座城市。找到根源,再次出发,在上海打响文化品牌的新战役时,研究吴昌硕,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如何通过艺术塑造城市文化和精神的脉络,具有深刻的当下性意义。

  引领正大气象

  1843年,上海开埠,逐渐由一个东南名邑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通商口岸之一。身处一个风云巨变的时代,吴昌硕张举正大气象的传统旗帜,以“诗、书、画、印”四绝称雄艺坛。单从绘画上看,大写意虽然从古(严格说是唐)至今一直存在,但在近代真正成为画坛主流,至多也不过百余年时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生导师汤哲明指出,正是吴昌硕将大写意绘画推向了黄金时代。

  乾隆、嘉庆年间,商周青铜器及秦汉、魏晋、隋唐石碑的相继发现,引发了关于“碑与帖”的新思考,形成了书法变革的风潮。大写意的兴起,与清中后期书法中出现的碑学运动是同步的。吴昌硕史无前例地在大写意画中引入了石鼓文笔法,从而令大写意在兼擅汉隶的吴让之、赵之谦之外更进一步,为大写意花卉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新资源。

  兰、竹、梅、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画常见的题材,象征孤傲高洁、正直和坚毅耿介的君子情怀,吴昌硕面对这些传统命题,以气势胜,以精神胜,“雄而秀,肆而醇”。无论是虬枝横斜的梅花,缭绕纵横的紫藤,还是逸笔草草的兰草、清逸高雅的水仙,他都画得自然豪放,生机酣畅,力追高古、凝重、朴厚的美感,意境古雅。抽象的金石趣味和劲健阳刚的精神气质,给近现代中国画坛带来了全新的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审美经验,加固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令徐渭、八大山人开创的大写意实现了带有时代意味的新生,是艺术如何为时代发声的典范,后世如潘天寿的“强其骨”亦是从中而来。

  适应城市转型

  吴昌硕获得成功,在20世纪中国画坛产生首屈一指的影响,这离不开一座在近代新兴起来、规模远迈旧时的商业大都市——上海的滋养。

  近现代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前期,上海始终拥有最多的美术社团、学校和美术家,而洋画运动、月份牌年画、美术设计、画报美术、漫画创作、美术出版机构,或发端于上海,或在上海形成潮流和影响。上海是移民城市,先后广泛吸纳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等南方各省知识分子和书画家,又通过交流和传播,把美术人才输送到各地。早期“海派绘画”延续了吴门、浙地、扬州、常州及新安等地的传统,并互为影响融合。这一时期,亦是上海由江南文化向海派文化融合、过渡的时期。汤哲明指出,辛亥革命后大批前清耆宿寓居沪上,令文人书画逐渐在上海开始与纯粹市场化的商业绘画分庭抗礼,也令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界“保存金石文字”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些,都助推了由吴昌硕领衔的金石派书画风尚强势崛起。他们升华了海派绘画意境,亦是在这片舞台上,吴昌硕受到了瞩目与追捧,并借上海领全国风气之先的出版、展览、艺术院校等传播手段,将自己的所学与独创推向全国,甚至推向海外。

  力主创新风潮

  今日,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新的文化发展方略,如何应对现代多元文化潮流,重新认知与发扬以本土风格为主流的海派传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创新向来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是命脉。包容的城市风范又使上海源源不断地吸纳人才、汇聚精英、集结大师。吴昌硕不囿成法,不堕古人,大胆追求,将文雅的书卷气和含蓄的儒雅之风蕴藉于气魄与力度之中。当生于湖州的吴昌硕于1912年定居于上海后,海派书画艺术亦随着他的到来而进入了一个大师辈出、精英云集的鼎盛期。他的著名弟子有赵子云、陈师曾、王一亭、诸乐三、钱瘦铁、沙孟海、王个簃等,这一批艺术成就颇高的艺术家对近现代画坛的格局和流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后,刘海粟、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谢稚柳等都曾得到过这个大师群体的指教和扶植。

  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理想。欲发展海派文化,最重要的就是“传”和“承”。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王琪森指出,吴昌硕一方面守望艺术正宗、传承文化正脉,另一方面植根于时代的土壤,纵横开合,开拓创新,引领审美情趣,体现着江南文化进入上海都市的再创造,对于今世亦有借鉴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新常态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
该网站使用竹子建站创建 立即创建